|
目 录
|
|
关于编辑学会的认识与思考蔡学俭
湖北省编辑学会成立于1993年6月,至今已有十年。十年中,学会做了许多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有经验也有教训,形于文字的有每年的工作报告,这里不必细说,想说的是我对学会的认识和办学会的若干思考。 学会和协会 1992年中国编辑学会成立,以后上海、天津也成立了编辑学会。这不是一种偶然出现的事情,而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版业得到飞跃发展,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实践中取得许多新经验,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回答,一股出版理论研究的热潮从而兴起。各种研讨会纷纷召开,专业刊物陆续创办,高校编辑出版专业逐步扩展,有关著作大量出版,学术争鸣空前活跃。编辑工作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受到重视,成果引人注目。在有学无学的争论中,有识之士力主编辑有学,呼吁建立编辑学。建立编辑学一要实践,二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的编辑学研究,到了90年代初仍处于各自为战和自发的状况,缺乏组织和引导,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编辑学会因此应运而生。我们虽地处湖北一隅,仍然深深感受到全国编辑出版研究脉搏的强烈跳动。在中国编辑学会的指导和上海、天津两市编辑学会的支持下,湖北省编辑学会于1992年进行筹备,经过一年努力,经批准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 编辑出版研究本是版协的一项重要工作,编辑学会成立后更多地担负起编辑学研究的任务。版协和编辑学会的工作相互促进,但两者的性质和工作重点不尽相同。版协是群众性的专业团体,是行业的自律组织。1986年,时任湖北省版协代主席的于溪同志写有一篇《协会要“协”》的文章,指出:“协会的工作贵在于‘协’,简单说就是协会要‘协’。‘协’既由协会的性质所决定,又是协会开展各种活动所应当具有的特点,因为协会不‘协’就不叫‘协会’了。”这生动地说明了版协的性质和特点。编辑学会则是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它同哲学学会、历史学会等一样,主要任务是组织推动学术研究,出成果,出人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才决定在省版协编辑工作委员会基础上单独设置编辑学会,并负责组织出版科研的任务。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既有力地促进了编辑出版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又能更好地发挥版协协调所属各协会、学会的作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学会和学术 开展学术活动是学会的生命,否则学会就没有成立的必要。湖北省编辑学会成立以后,一直以组织推动本省编辑出版理论研究为己任。湖北省的编辑出版科研力量主要分布在出版社、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和社会科学期刊及科技期刊学会方面,出版社的研究重点在图书出版理论与实务,高校的研究重点在学科建设,期刊学会的研究重点在期刊运作,这是学会开展学术活动的重点。1999年学会换届前及换届后至今,组织推动学术活动的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如果说前一阶段认识上不是很明确,工作上不是很到位,在后阶段则认识比较自觉、工作比较主动了。这得益于省新闻出版局的重视和具体支持。1999年,省新闻出版局下发专文设立出版科研基金,每年10万元,并与省编辑学会联合设置了出版科研组织奖,表彰了湖北人民出版社等六家先进单位,由此推动了出版社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采取措施支持高校开展编辑出版研究。2001年,学会牵线搭桥,省新闻出版局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签订协议,对该院出版科学系,在科研基金上给予补助,在出版科研著作上提供支持,在出席学术会议上创造条件,并设立“出版学子奖”,奖励立志从事出版的优秀学子。2003年,省局又拨专款补助出版科学系三项科研课题。学会也加强了与华中师范大学编辑学研究中心和期刊学会的学术交流。目前,在省编辑学会及其会员单位与有关高校之间在编辑出版研究方面已形成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由于编辑学会集中力量组织推动编辑出版研究,十年中出了一批成果,主要有:与中国编辑学会、省版协共同组织的英山毕昇墓碑研究和《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组织武汉大学编辑学系编纂的《编辑学概览》及其《续编》,与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合作的《出版科学年评》(1980~2000)和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与湖北大学古籍所合作的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等。2002年,学会组织的湖北近二十年出版科研情况调查表明,湖北省的科研力量与科研成果是位居全国前列的。这主要得力于省新闻出版局对编辑出版研究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有一个编辑学会和这个学会集中力量抓科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学会和会刊 学会开展学术活动要有一个依托,科研成果发表要有一个园地,因此学会要有一个会刊,哪怕只是一个内部资料性的会刊,也要着力把它办好。会刊要服从学会的学术宗旨。学会不是行政机关,学会与会员单位不是上下级关系,会刊因此不能是工作指导性的,也不能仅是信息与经验的交流,而应成为反映学术成果的园地和显示学会形象的窗口。立足本省是会刊的基点,不如此会刊便会失去支持,难以办好。同时又要面向全国,有条件时还要走向世界,这是学术交流的需要,学科建设的趋势,也是扩大学会影响的前提。办不办会刊和办一个什么样的会刊,对编辑学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湖北省编辑学会的会刊是《出版科学》,为什么要办《出版科学》和办刊的宗旨及成效,我已在另一篇文章《办刊十年》中作了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会刊既要反映学术成果,又要组织推动学术研究,学会要充分发挥会刊在这两方面的作用,既要通过别的途径开展学术活动,也要通过会刊组织学术研究。湖北省编辑学会对此认识是明确的,会刊的作用由此得到充分发挥。翻阅十年《出版科学》,反映的成果有些是学会开展的,有些则是会刊组织的。如英山毕昇墓碑研究之外,会刊组织了对印刷术“起源于韩国说”的讨论;在《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基础上,又组织编写了《音像制品出版工作流程》《电子出版工作流程》;发表了阙道隆同志的研究成果《编辑学理论纲要》,并组织了对《纲要》和编辑基本规律的讨论等。为纪念湖北省编辑学会成立十周年和《出版科学》创刊十周年,省新闻出版局责成编辑一本十年《出版科学》论文选,编辑过程中发现会刊内容是与学会的学术活动同步的,十年间全国和湖北省的重要编辑出版研究活动及成果,会刊从不同角度都作了反映,在编辑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会刊都发表了许多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章,有些文章即使发表时间较早,内容仍有现实意义。这说明,作为学会会刊,《出版科学》是发挥了应有作用的。 学会和人才 出成果和出人才是自然而然的因果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盲目的实践和自觉的实践,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人才成长有多种途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觉的清醒的实践者,是一个重要途径。一个常见的事实是,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勇于从理论上思考探索的人,往往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知识上融会贯通,在学风上严谨务实,在工作上出类拔萃。我们成立学会,组织学术活动,既是为了促进出版工作的发展,也是着眼于通过学术和工作上出成果,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学习、科研与工作是密切联系的,很难设想,一个不好好学习,不愿从事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人,能够成为一个优秀工作者。热爱学习,钻研问题,发表见解,著书立说,并形成风气,这在一个单位能够办到,不是件小事,也不是容易办到的事,而是要像抓工作一样下大功夫,费大力气,方始有成。有了这种环境,人才便能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事业便会后继有人。 培养造就人才是各单位领导要管的事,学会的工作就是大力宣传编辑出版研究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方式充分调动编辑出版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形成开展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2000年6月,学会曾对各会员单位编辑人员的读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表明编辑人员的学习风气是比较浓厚的。1999年组织的一项出版科研情况调查显示,全省15家出版社参加编辑出版研究的有102人;单位领导自己带头写作(占出版社发表论文的25.3%),同时鼓励本单位职工写研究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并给予奖励。《出版科学》十年发表论文计1 570篇,其中60%(1 048篇)是本省作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会通过会刊培养队伍作出的努力。在湖北省现已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编辑出版研究队伍,大多是出版单位和高校的在职领导及业务骨干,其中有些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可喜的是,一批科研新秀崭露头角,茁壮成长。2003年3月,省新闻出版局和省编辑学会联合发文,评选“出版科研学人奖”,引起很大反应,各单位积极组织推荐,许多人踊跃报名参评。这一方面说明编辑出版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另一方面说明通过抓科研出成果出人才已显出成效。 经过十年,我们对学会的认识有了一定提高,对如何办好学会多少有些体会。展望未来,编辑学会的建设,编辑学科的建设,编辑出版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更加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只有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切实工作,才能使学会工作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个新台阶。 2003年4月13日 (ID: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