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校对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周 奇摘 要: 校对的性质、任务及其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校对的功能及其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演变和发展,校对的主体、客体及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动,校对的基本方法及现代校对方法的创新,校对的基本制度及校对制度创新。 关键词: 校对 基本理论 实践
下面介绍一下核红、整理和人机结合三种校法。 核红,又叫对红。即核对上校次改动的字符是否改正,有无错改。核红看似简单,其实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其技术要领是:第一步,核对上校次改动的字符,至少核对两次;第二步,如果发现应改而未改的字符,就要搜检上下左右相邻字符有无错改,以防邻行邻位错改;第三步,比对红样与清样四周字符有无胀缩,如有胀缩,就要对相关行及其上下行逐字逐句细查,找出胀缩原因,改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整理,又叫技术整理。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整理的内容主要有七项:1)根据正文标题核对书眉、目录、扉页、版权页和封面上的标题,检查文字是否一致,页码是否相同;2)检查正文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占行和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3)检查插图的形象与文字说明是否相符;4)检查图表与正文是否衔接;5)检查表格和公式是否准确规范;6)检查正文注码与注文注码是否相符,参见、互见页码是否准确;7)解决相互关联的其他问题。 人机结合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创新,是现代校对方法的发展。提出“人机结合”是因为:计算机校对软件是采用基于分词和词间接续关系的方法编制的,查检常见错别字、专用名词错误及成语错误,效果相当好,速度极快,辨识力很高,是校对的得力工具;但是,汉语校对是一项高度智能化的工作,它不仅依赖于各种知识,而且依赖于校对者对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完全脱离人的计算机校对几乎是不可能的。计算机校对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处理可以形式化的问题,而文字的形式符号是一个有限的形式系统,自然语言更不可能彻底形式化,它所采用的语言模型不可能同汉语语言完全吻合,所以,校对软件查错能力是有限的,误报、漏报一般都在50%左右。综上所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是现代校对的发展方向。 经过人机结合校对三年的实践,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推荐北京出版社校对科创造的“二三连校”模式。“二三连校”模式为:一校由人承担,改版后用校对软件进行二校,校后不改,由人接着三校,任务是先对机校报错一一判断,然后通读一遍,发现并改正机器漏校的差错。三校改版后,再用机器快速清扫一次,校对质量就会更有保证。这种人机结合校对模式,叫做“二三连校+清扫”。 为什么不用机器初校呢?初校样差错很多,机校的误报、漏报率也就很高,机校后需要人工去一一排疑,工作量很大,这样,机校的优势就会被其劣势抵消。人工一校后,排除了大量差错,再用机校,即使误报率为50%,人工排疑的工作量也有限。机器二校后,不改版,接着三校,等于省却了一校一改,有利于缩短校对周期,所以是省时、省力、高效的最佳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