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周 奇摘 要: 校对的性质、任务及其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校对的功能及其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演变和发展,校对的主体、客体及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动,校对的基本方法及现代校对方法的创新,校对的基本制度及校对制度创新。 关键词: 校对 基本理论 实践
前面说了,校对处在发排后、印制前的质量把关环节,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我们常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是校对质量。编辑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原稿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加工除改错外还有补漏、删繁、润色、升华等内容),校对工作的质量则体现在出版物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工作来弥补和完善,校对工作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出版物中的差错。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校对的质量呢?除了加强校对队伍建设,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外,还必须建立严密而有效的校对制度。 继承古代校雠的优良传统,总结现代校对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必须建立如下基本校对制度。 1.三校一读对片制度。“三校”即三个校次,这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三校一读”不是某个人拍脑袋的规定,而是校对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这样做就保证不了校对质量。早在西汉刘向提出“校雠”概念时,就实际上提出了校次的问题,他校书,先通过“雠” 发现诸本差异,再进行“校”,断定诸本是非。隋唐时代官方翻译佛经,在誊抄过程中,实行“初校、再校、三校”,最后由“主持”详阅。这是我国校雠史上最早的“三校一读”记载。宋太宗下令重校“三史”,明确规定“三复校正”,最后由他“御览”,也是“三校一读”。清乾隆时代编纂《四库全书》,对誊录本的校对,最初只设分校、总校两级校官,乾隆皇帝翻阅总校后的《四库全书荟要》,发现了错别字,提出严厉的批评,于是在分校官与总校官之间增设复校官。全书誊录完成之后,乾隆又命总纂之一的陆锡熊“详校全书”,又发现了许多错讹。也是“三校一读”。 现代的“三校一读”,校法和任务各不相同。一校、二校以对校为主,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三校以本校为主,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一读是最后通读检查。磁盘书稿校对,由于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一校没有可资比照的原稿,则应采用本校法,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录排差错和原稿错讹。一校改版后打出二校样,一校样就成为二校的比照物,所以二校时应先对红,然后再进行二校。三校样打出后,校法同二校。如前所述,三个校次是最低限度的校次,特殊的书稿,特殊的情况,还须相应增加校次。 对片是当代校对制度的创新,它是计算机排版制片新工艺的产物。计算机排版制片,有可能发生文字错乱丢失,因此制片完成后,必须将胶片一一与清样对照。对照的方法是:将胶片压在清样上面,通过移动胶片,使胶片上的字符图表与清样完全对合,如发现不能完全对合,则要采用对校法,将胶片与清样对校。 2.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制度。现代校对主体多元化,作者、编者都参与校对,因而形成校对主体群。在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以专业校对为核心。所谓以专业校对为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必须由专业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二,必须由中级以上职务的校对员或从事校对工作五年以上的校对员来做三校;其三,必须由专业校对科室对校对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统一管理。实践反复证明,不这样做,校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撤销校对科室,实行编校合一,或者完全依靠外校,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不通的。 3.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集体交叉校对,指由不同职级校对人员分别承担不同校次的校对,一般不得采取三个校次由一人包揽的方式。集体交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熟能生错”的弊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有效方式,后校次实际上是对前校次的质量检查。大部头书稿,还可实行分章集体交叉校对。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指定一人或二人为责任校对,对本书校对质量负总责。 4.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制度。对于原稿上的差错,校对员只能质疑而无权修改,所以要实行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的制度。具体办法是:校对员发现了原稿上的差错,用铅笔在校样上标出,同时用铅笔提出修改建议,并打个问号表示质疑。全书校对完成后,由责任校对填写《质疑表》,连同校样、原稿一并送给编辑排疑。编辑必须对校对质疑一一斟酌。认为质疑正确,便用红(或蓝)笔在校样上改错,同时在《质疑表》上打“√”表示认同。认为质疑不正确,则将校样上的质疑画掉,同时在《质疑表》上打“×”表示质疑有误。磁盘书稿将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对于打印样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不符合规范的字符,校对员有权正误,但校后应送编辑过目认可。对于打印样上的疑点,则应采取质疑方式,送编辑排疑。校对质疑和改错建议,应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必须指出,校对改错和质疑,不同于编辑的修改加工,主要是改正错别字和不符合语用规范的错误,以及明显的表达错误、语法错误和其他错误。 5.社外校对管理制度。社外校对是出版校对的新事物。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出书品种数量日益增多,出书周期日益缩短,专职校对员难以承担全部校对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出版社开发社外校对,即依靠社会力量完成部分校对任务。因此,外校管理就成了校对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 外校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1)公开招聘,择优录用,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外校队伍;将来还会实行外校资格考试制度,从获得外校资格的人员中选聘外校人员。2)对外校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和经常考核,通过培训和考核,不断进行筛选,从而不断提高外校队伍的整体素质。3)制订严密而有效的外校质量检查监督制度。4)对外校人员的管理,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奖惩并举。严密而有效的外校管理制度,是校对质量的重要保障,各社可以从本社实际出发,对上述制度加以细化,做到可行、可查、有效。 校对理论与实践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汉文字出错规律。已另文阐析(见《出版科学》2003第2期),故本文从略。 (作者单位: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
(ID: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