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我编《盘龙城青铜文化》黄晓路
开始策划《盘龙城青铜文化》的时候,我和本书主要作者李桃元先生商定了一个目标,要让这本书成为迄今为止关于盘龙城青铜文化研究中资料最为详尽、论述最为全面的专著。既要文图并茂地详尽介绍盘龙城遗址、遗物的情况,更要反映遗址发现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 李桃元先生曾担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工作站的站长,盘龙城出土的文物都在他的“视线”之内,在资料的“量”上做到详尽不难,但要做到“论述全面”有一定难度。本书策划时距盘龙城遗址第一次发掘近40年,因为种种原因,正式的考古报告迟迟没有出来。尽管盘龙城的文物尘封在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的仓库中,盘龙城的发现与挖掘被列入20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100项之一,但研究和引用这些文物的文章却散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不成系统,甚至盘龙城到底是商朝的城堡还是南土的方国,史学界都有不同意见。好在这本书的筹划阶段,《盘龙城考古报告》在文物出版社公开出版,而李桃元先生就是《盘龙城考古报告》一书的主要执笔人,解决了《盘龙城青铜文化》一书资料引用上的权威性。 第一稿像是一个考古报告的绘图本,文字比较枯燥,就器具论器具。我审读稿件后提了几条意见: 1.利用盘龙城考古研究成果,廓清盘龙城的归属及存在的理由,为盘龙城青铜文化勾勒一个社会背景,帮助读者在斑驳的文物背后了解这一南土商文化。从盘龙城的地理位置与铜绿山、金锡之路和义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说明盘龙城青铜文化的根基,帮助读者理解盘龙城的独特性。 2.既然主流学者已经肯定盘龙城是商代设在南土用于青铜冶制转运的军事城堡,就应该把这里出土文物的质地、形制和中原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做横向的比较,让读者了解这里面的异同,进一步把握盘龙城青铜文化的特质。 3.尽管盘龙城与中原商文化如出一辙,但还是受到三苗等土著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多用于生活日用品的陶器上。修改时要把盘龙城出土的文物与长江流域的其他考古成果进行纵向的比较,让读者从中理解长江流域器具形制的流变,以及长江流域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在盘龙城的交流与融合。 4.盘龙城青铜文化不止是青铜器的文化,而是青铜时代人们创造的所有物质文化,不仅包括青铜时代的遗物,而且包含当时人们活动留下的遗迹。因此,要以这里出土的文物描绘出这一区域青铜时代的文化特征,给读者一个完整的青铜文化的印记,而不止是青铜器文化的印象。 文稿修改后基本达到了以上要求,但是照片质量还有一定的缺陷。盘龙城文化属早商文化,相对于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工艺要粗糙得多,形制雄浑、朴拙有余,空灵、繁复不足,反映到画面上显得视觉冲击力不够。本书的美术编辑彭年生先生和版面设计者王祥林先生的创造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书出版后,不论是斑驳陆离的青铜器,还是残破的陶器,都神韵横溢,于拙中见巧、朴中显贵。 这本书编辑工作中对考古题材处理方式的尝试,比传统处理方式多了很多工作量,加大了难度,但使该书有了更为复合的信息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说这本书是了解盘龙城遗址、遗物美术史研究的编制精美的“知识地图”,或者是盘龙城“美术考古”的学术路径指南,是并不为过的。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出版社) (ID: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