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编辑的语文修养杨 薇
编者按:一个时期以来,出版物中的“硬伤”很多,编校质量滑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些编辑人员缺乏基本的文字功底,且忽视加强语言文字修养。本刊特增设《编辑语文知识》专栏,请参加编写2003年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的同志,联系编辑工作实际,介绍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知识,以期引起重视和帮助编辑人员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希望对这个专栏提出建议,给予支持,并欢迎赐稿。 作为编辑,掌握编辑学理论和技能及不同学科(人文的、科技的)的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但基本的仍然是语言文字知识。一方面,书籍、报刊起着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因为这些出版物一经印行,读者甚众,影响非小;另一方面,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审稿、改稿还是校稿,都与语言文字紧密相连。有关部门曾针对北京地区中央各部委出版社1991、1992两年出版物的质量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检查,合格率仅为20%;1998年对全国文学图书进行质量检查,不合格率仍有30%以上;1999年对全国优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进行质量检查,不合格率还有近20%。这一结果虽然与印制、校对等环节有关系,但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失误是编辑审读文稿在语言文字方面把关不严造成的。如何把好语言文字关,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准确、有效地传达思想和知识信息,是编辑肩负的责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全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榜样。”所以加强语言文字修养、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对编辑来说非常重要。 语文修养是一种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在语文方面具有的知识和运用有关知识的实际水平。与编辑工作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主要是指语言文字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 有人认为,编辑使用语音的机会很少,读文稿与语音的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汉语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的读音和汉字的字形、字义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汉字里有一种字叫形声字,形声字的特点是:某一个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与该字的意义有关,声旁与该字的读音有关。如花、芸、芜、芹等字,“艹”是形旁,表示这些字是某种草本植物,“化、云、无、斤”是声旁,分别表示这些字的读音。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秀才认字认半边”的现象。从另一个方面看,有的误读就是“认半边”造成的,如础、绌、黜、拙四字都是形声字,“石、纟、黑、扌”是形旁,“出”是声旁,若依形声字的特点类推这四个字,都读“出”这个音,就会出错。因为形声字的声旁一般代表的是古代的读音,在现代汉语里会发生变化。“拙”这个字的音就不读“出ch"保痢皕hu"悺薄A私庥镆糁叮员嗉钊氲乩斫夂鹤值奶氐慊嵊泻艽蟮陌镏?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其特点是构成汉字的笔画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不理解,就容易因形似而致误。如“炙”与“灸”是两个形似字,但“炙”是会意字,《说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意思是烧烤,或指烤熟的肉。“灸”是形声字,《说文》:“灸,灼也。从火,久声。”它是指中医的一种疗法。因两个字的字形非常近似,书写时稍不留意,就会出错,将“炙手可热”写成“灸手可热”是书刊上常易出现的错误。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有很多方言区,为了让汉字更好地成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保留文化的工具,国家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现代汉语的书写、拼写和读音规范。编辑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字修养首先是遵循国家语委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不写错别字并能识别错别字。更进一步地说,还可以通过了解汉字特征和形成演变的历史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做到自如地使用汉字。 除了语音、文字外,对词汇的掌握是编辑语文修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文稿中常见的毛病就是用词不当。用词不当的原因在于对词义了解得不确切。有时候,词和词搭配得不当,表面上看起来是逻辑问题,实际上是词汇问题。某报纸曾发表一篇题为《太湖,你为何不平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来此旅游的人们,面对着太湖的水色山光,又焉能不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所惊叹呢!”该句中用了“巧夺天工”这个成语,这个成语运用时须有一个条件,即必须是“人工”和“天然”相比,如“象牙雕刻的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巧夺天工”,是拿“人工的”人物花鸟同“天然的”人物花鸟相比,所以用“巧夺天工”这个词非常得当。前面那篇文章中太湖的水色山光确是“大自然”的“造化”,大自然的造化本身是一种“天然”,又怎能再和“天然”相比?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显然不恰当。汉语词汇非常丰富,词义也非常复杂,有些词汇,如同义词,词义之间的差别很细微,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就极易出错,而要学会辨析词义,一是靠平时的积累,二是勤查相关的工具书。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好比没有建筑材料就没有房子一样。而有了建筑材料缺少一定的规则,房子照样搭建不好。语法就是搭建语言大厦的规则。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它包括词法、句法两部分。词法是关于词的使用规则,如词类的划分、词的组合能力、构词法等。句法是关于句子的结构规则,如句子的成分、类型、功用等。语法是语文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习难点之一。因为汉语的语法规则比较烦琐,除一般规律外常常会有个别例外的现象。比如在一般情况下,数量词可以修饰名词,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某报纸上一条新闻这样写道:“2月26日夜10点,北京市朝阳公安分局会同市局治安处组织数十名警力,对浪花屿等几家洗浴中心进行突击检查。”文中在名词“警力”之前用了一个数量词“数十名”,这种用法不恰当,因为“警力”的词义是“警察的劳力和力量”,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比较抽象,不能用数量词限制。 在构筑语言大厦时,如何切合语义和语境,积极调动语言因素,配合非语言因素,以最恰当完美的语言加工形式获得最佳的效果,这就是修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形象生动的话语,把某人气量大说成“宰相肚里能撑船”,把毫无实效的举动说成“竹篮打水”等等,类似这样的语句都恰当地运用了一定的表达技巧,这种技巧就是修辞。修辞作为一种优化语词的语言活动,并不神秘,每个人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现实生活中,语言运用得当与否,往往成为一件事情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水平高低和文化修养深浅的一个标准。在1991年“金鸡”“百花”奖的颁奖会上,最佳男主角双奖获得者李雪健说了这样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子李雪健得了。”这句话兼用了对比、对偶两种修辞手法,将焦裕禄和李雪健两个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物,不同的责任和境遇表现了出来,既切合当时的语境,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同时显示了李雪健的机智、幽默和朴实的语言才华。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这方面的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细心揣摩、反复品味。 语文知识,除上述有关语言文字的知识外,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还包括逻辑和工具书的使用,主要是语文工具书的使用,有时还包括与语言文字紧密相关的一般的写作知识。编辑学一点逻辑知识,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书,并能掌握一般的写作技巧,对于提高语文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编辑肩负着精神生产、文化传播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着力提高出版物的质量,重视出版文化精品和有价值的图书非常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编辑的语文修养是不容忽视的。不然,就会使出版物中出现一些低质粗俗的文字垃圾,危害社会。语言文字是人类思想和知识的载体,它是人们了解各学科知识的桥梁,所以编辑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首先应该过好语言文字关,做到既能读懂文稿、正确地判断文稿的价值,又能提出修改意见、动笔修改文稿。编辑家刘叶秋先生在《编辑的语文修养》一书的自序里说道:“不论什么专业的编辑,都应该有这方面(按:指语文)的常识。尤其是科技书刊的编辑,更需要于此补补自己的缺欠,以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的能力。”刘叶秋先生的这番话是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应当牢牢记取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
(ID: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