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编辑要善于利用工具书张志云
在编辑工作中,审读稿件,核实材料,常常会碰到一些知识性和资料性问题,需借助工具书加以解决。工具书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编辑不重视对工具书的利用,遇到疑难时不勤翻检,就容易犯错误、闹笑话。有这样两则例子: 某位编辑审读一位老先生的书稿,老先生在《自序》中交代此书成书过程时有这样一句话:“走亦厕身其中,董理其事。”编辑以为老先生笔误,径自将“走”字改为“某”字。 有一篇书稿,内容讲一位华裔美籍男青年高位截瘫后顽强生活、学习的感人事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十三岁正当豆蔻年华,不幸的事发生了。”编辑在审读书稿时,未能挑出其中的毛病。 在第一例中,如果编辑注意翻一翻手边常用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或者翻检一下《汉语大字典》,就可避免犯错误:“走”字是对自己的一种谦称。在第二例中,如果编辑翻一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便可知:“豆蔻年华”一词出自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一般用来称十三四岁的女子。在《汉语大词典》《辞海》和成语词典中亦能查到相同的解释。 然而,即使在主观上重视对工具书的利用,在实际运用中还可能会遇上一些麻烦。例如,有位编辑在工作中碰到了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鹘伶的渌老儿说不尽的抢。”(《董西厢》)他觉得这一句话颇难理解,于是查阅工具书。先翻检一些普通的字词典,再查阅大型的综合性词典,花了很大功夫,结果一无所获。 这说明,在利用工具书时,人们还会面临困难,其中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问题本身可能比较复杂。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比较简单的,如前面提到的有关“走”字的字义、“豆蔻年华”的词义问题,利用常用工具书,一查便知,但大量的则是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欲查询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中有关“蝗灾”的历史文献记载,涉及的层面就比较广泛;有些问题难于判断,如“高标见嫉,闺闱恨比长沙”(《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一句中,要查询“长沙”一词的含义,就要判断它到底是指地名还是人名。如此一类情况,是造成利用工具书时面临困难的原因之一。 二是选择工具书时存在“一(问题)对多(工具书)”的矛盾。工作中面对的问题是具体的、特定的,而工具书品种繁多,如何在众多工具书中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准确高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并不容易。在前面《董西厢》的例子中,那位编辑就没有解决好这一矛盾,翻检了大量工具书却不得要领。 三是具体问题的复杂性与工具书某种程度的独特性之间的矛盾。每一种工具书都有特定的内容和功能,有其局限性,如人名方面的工具书只供查检人名,其中《外国人名辞典》供查考外国人名之用,《中国人名大辞典》供查检我国上古至清末人名之用。而有些问题相当复杂,不能指望借助一两本工具书就可以解决。如要系统地获得有关郑樵的生平及其著作的研究资料,这就不是检索一二部专门性人名辞典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综合利用多种工具书。 正因为如此,编辑利用工具书要注意以下基本方法与要求。 1.分析问题。在编辑工作中,当你碰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要问自己,这是一个涉及哪方面的问题?对它分析一番。如前面《董西厢》的例子,经过分析,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古代汉语方面的问题。因为《董西厢》是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简称,它是一种说唱结合而以演唱为主的文学样式,具有当时民间口语的特点,所以很难懂。要读懂它,依靠一般的综合性古汉语词典恐怕不易解决。再如前面《红楼梦》的例子,“长沙”一词通过上下文分析,明确应为人名,而且应是人之别名。正如李鸿章被称作“李合肥”,柳宗元被称作“柳柳州”一样,是以地名代人名。要了解它是谁之别名,必须查检有关人名词典而不是地名词典。 如果编辑对面临的问题本身不具备一定的常识,不能判断问题的关键所在,使用工具书时就会不知从何入手,浪费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编辑平日注意积累知识,多方面充实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杂”家。 2.熟悉工具书。对问题进行分析以后,接下来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去查哪一类工具书?这就要熟悉各类工具书的性质、特点和功用。大体上说,查字一般利用有关的字典或词典,查词一般利用有关的词典,查诗词文句一般利用诗文名句辞典或专门性的类书,查人名及人物传记可利用人名辞典及有关的人物传记索引,查机构团体一般利用机构名录,查年、月、日可利用有关的年表、历表,查历史大事可利用纪事年表或有关的辞典,查典章制度一般利用政书,查地名及地理位置可利用地名辞典和地图集,查统计资料一般利用统计性年鉴或统计资料集,查书刊论文一般利用有关的书目、索引。 还是以上述二例加以说明。《董西厢》一例中,通过分析问题,知道靠普通词典不能解决,必须查阅专门性的语言辞典——诗词曲特别语辞的辞典。这一类辞典常见的有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徐嘉瑞的《金元戏曲方言考》,王学奇、王静竹的《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等等。《董西厢》属金人作品,所以可查《金元戏曲方言考》或《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通过查检,可以很快得到答案:鹘伶,聪明也,渌老,眼睛也,抢,动人、美丽也。《红楼梦》一例中,判断“长沙”是人之别名,具体指谁,必须查有关人名工具书。这一类工具书也很多,如《中国人名大辞典》《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室名别号索引》等。经过查检没有结果,再查《中国人名大辞典》所附“异名表”,可知“长沙”即汉代贾谊的别名。再查《中国人名大辞典》“贾谊”条,得知贾谊曾遭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故有贾长沙之称,在“闺闱恨比长沙”一句中,是借贾谊受屈遭贬喻晴雯因诬被逐。 工具书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熟悉工具书,谈何容易!编辑只有通过自身不断摸索,在实践中逐渐熟悉各类工具书的性质、特点和功用。 3.注意工具书的综合利用。当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依靠一二种工具书不能解决时,就要注意工具书的综合利用。所谓综合利用,是指根据线索,连续查书,以寻根究底,解决问题。如前面郑樵一例,可先利用《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等综合性辞典或专门性人名辞典查其生平简历,获得有关他的基本信息,以便进一步因人、因时、因地、因事系统查找。根据他是福建兴化人这一线索,可利用《宋元方志传记索引》《福建通志传记兼艺文志索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等,查出地方志有关他的传记资料。根据他是宋代著名的学者这一线索,可利用《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宋代传记资料索引》《宋元学案人名索引》等断代传记索引,查出有关传记资料。得知他是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可利用《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国目录学家传略》等进一步了解其生平经历及学术成就。当然,《中国历代年谱总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等基本工具书的利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可通过利用各种书目、论文索引,查出有关他的各种研究资料。 再举一例说明如何综合利用工具书。《城南感怀呈永叔》《猎狐篇》《庆州败》《己卯冬大寒有感》《吾闻》《吴越大旱》六首诗,仅知为一人所作,现在要查出它们的出处与作者。根据《城南感怀呈永叔》诗题中提到的“永叔”这一称谓,可先查《中国人名大辞典》,得知宋代欧阳修字永叔,由此推测此诗的作者可能与欧阳修同时代。根据《猎狐篇》诗题,可猜想此诗所写是有关狐狸的故事,于是查《古今图书集成》一书,果然在该书的《禽虫典·狐狸部·艺文》中找到了《猎狐篇》全诗,并得知作者是宋代的苏舜钦,应证了与欧阳修同时代人的推测。接下来再查他的文集《苏学士集》,终于查到了这六首诗的出处。 除了以上所讲的三点外,在利用工具书时,编辑还应了解工具书的欠缺和弊病,以免沿袭疏舛,发生错误。因为工具书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善于借鉴,去粗取精。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
(ID: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