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艺术的交融——图文版图书编辑杂记彭年生
2001年春夏,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我策划并参与编辑的《世界摄影名作欣赏丛书》:《美在梦中醒着·艺术人体》《真实的荒诞·先锋摄影》《在你的凝视中·性格肖像》。精选世界当代优秀摄影家的作品数百幅,邀约国内十几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和美术理论家联手为每一幅摄影图片撰写赏析文字。丛书出版后,以其图文并茂的构思,精良高雅的制作,获得业内外人士好评,首印4 000册,很快销售一空并重印。2001年末,被评选为湖北出版界当年十部最优秀出版物之一。2002年9月,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作专题介绍,《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文艺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书评并作专题介绍。丛书部分摄影图片及赏析文字被数十家网站转载。 图文并茂的图书出版获得成功,给予策划者及参与者以启迪。2003年2月,我策划编辑的《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术丛书》三卷本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与文学交融的图文版图书将视线转向美术界,由此引起艺术圈的关注。
策 划 思 维 美术出版社出版画册一般都是以画页为主,文字只是辅助,只是画页的介绍和解释一类的文字,寥寥数语而已。《世界摄影名作欣赏丛书》及《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术丛书》中出现的文字,既不是介绍性的说明文,也不是评论性的艺术论文,而是有着独立思维和独立美感的赏析美文,也就是纯文学散文所谓“文学视野”就是这个意思,从文学的角度欣赏艺术(包括摄影和绘画等等),由作家用纯文学的文字写出他们观看图片的感受。在图书的编排中,图与文的比例是1∶1,图文穿插,书封上注明文字作者姓名,表示其中图片与文字同样受重视的程度。这种图文相映生辉的图书,赢得了除专业艺术家之外的大众读者的欢迎,这也是丛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美术出版社的画册编辑,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与图片画册打交道。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将文学引入画册编辑思维中去的呢? 我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工作了四年多时间,因为工作关系与作家近距离地接触,阅读文学著作,编辑出版文学书籍,从中有了一些切身体会,充分体会到文学营造出来的独特艺术氛围和艺术感觉,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文学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它具有的广阔的普及层面是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这正是美术出版社单纯性画册营销所面临的劣势。 关于这一点,我的好多美术界摄影界的朋友理解不深,因为他们长期沉浸在自己的行当里而无暇了解其他。但是,作为出版社的编辑,关心文化领域的全局状况,了解图书市场的全貌,是我的本职工作的需要。只有兼跨文字与图像两个视觉领域的人,才有可能了解文字和图像的弱点与长处、弱势与强项,此消彼长,彼消此长。在那一段时间里,我的脑海里便有了这样一个念头:如果能够将两者兼融博收,展示在一块艺术的块面上,对于读者来说绝对会赏心悦目。也许,这就是我策划思维的启蒙。 2000年,我调湖北美术出版社工作,当年,就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世界摄影名作欣赏丛书》的出版圆了我的梦。 策划编辑这一套丛书,我强调第一要精选世界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家的名作,做到画面新颖精美;第二就是有关图片赏析文字的写作手法,不是图片解说性的文字,也不是专业术语式的理论文体的美术评论,那样,都不可能达到我心目中纯文学版本的画册效果。 于是我们邀请国内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美术理论家参与丛书的写作,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早已卓有建树。为了贯彻策划思维,我们要求赏析文章的写作应是散文、美文、抒情文体,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评论文章,既要与图片的内容相吻合,又要有写作者独具魅力的文化意蕴。对于这样的写作要求,写作者自然是驾轻就熟的。图书出版后的读者反馈证明:这一策划达到了当初设想的目的,《世界摄影名作欣赏丛书》是以精美的图片和灵秀的文字吸引着圈内外读者,并且因此在图书市场获得了不俗的营销业绩。 图书策划者的眼睛盯住的不能仅是几个业内人士,那样做只能是人为地自我封闭。出版社每出版一本新书,都希望尽可能地占领图书市场,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必须及时地抓住机遇,策划好每一个选题。虽然画册类图书不可能和其他畅销图书相提并论,但是要尽最大努力争取读者,扩充美术类图书占领的地盘,这里除了经济利益以外,还牵涉到一个全民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所以,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策 划 构 成 上海青年文艺评论家葛红兵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合格的出版者,彭年生先生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将市场观念和美学观念融为一体。”当然,这是他在和我的出版合作中得出的一点纯个人印象。对于这样的赞誉,我的理解是:在他的眼里,我是一个能将“雅”和“俗”结合得比较得当的出版工作者。正因为如此,我们相互再次选择对方为自己的合作者,开始了第二次图文版图书的策划合作。 2001年11月,由我策划,邀请葛红兵担任主编,选择中国当代美术作品赏析作为出版策划的内容,准备以精美的图片及优美的文字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成果,给大众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展台用散文来解析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美术作品,这在中国国内尚属第一次。 丛书分为三卷,由葛红兵担任文字主编,南京艺术家茅小浪担任艺术主持。丛书名定为《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术》,其一为《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油画》,其二为《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先锋艺术》,其三为《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水墨》。“文学视野”这样一个词组涵盖了我的图文本的策划思维。文学和美术双峰并重,文学与美术相互交融。简而言之就是图文并茂,浑然天成,达到画面与文字各有侧重的抽象和具象的视觉效果。 近年来,单纯性画册出版在市场上已经趋向饱和状态,大量画册的库存积压迫使出版者不断地探求新的出版定位。任何一种新思路都需要人去大胆创新,然后在实践中判断证明其成功与否。《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术丛书》就是在《世界摄影名作欣赏丛书》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策划编辑出版的。 读 者 定 位 主编葛红兵这样谈到丛书图片及文字的要求:“……做到以新奇的刺锐的画面来吸引美术爱好者和读图者;以优美、哲理、抒情的文字吸引文学爱好者和知识青年。因此不必强调类似美术作品鉴赏那样的专业性……” 选定读者才能选定图书出版的方向。从开始策划图文本丛书的那一天起,我意识到仅仅将丛书的读者定位为专业或业余的美术工作者或美术爱好者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广泛的读者对艺术类图书关注,所以丛书策划的读者定位是:1)爱好艺术的文学中青年;2)爱好文学的美术院校学生以及中青年美术爱好者;3)文化圈人士;4)艺术圈人士;5)其他各行业各年龄段爱好文学及艺术的人士等。可以看出《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术丛书》出版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艺术家们提供一个自恋的场地(能做到这一点当然很好),而是为了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介绍给大众读者,以唤起非艺术界人士对艺术的兴趣。
丛 书 特 色 出版图书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力求做到与众不同,这不容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每一种新的思维和策划都有可能在出版前遭遇雷同,出版后遭遇模仿,作为编辑出版者,思维一定要新奇,行动一定要迅捷,新奇就是特色。《世界摄影名作欣赏丛书》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术丛书》与很多类似图册有着绝对不同的特色,而且都是以“丛书”形式推向市场。 《世界摄影名作欣赏丛书》第一卷《艺术人体》,第二卷《先锋摄影》,第三卷《性格肖像》,包括摄影行业几项时尚的摄影门类,从不同层面满足了摄影爱好者和普通读者欣赏视觉的需要。例如艺术人体之类,国内发行图册不少,读者购买需求急剧下降,但《世界摄影名作欣赏丛书》中的《艺术人体》却很受读者欢迎,原因除了我们精选了当今世界名家的精美图片之外,自然是由于图书内容的更新,辅以优美动人的文字,增进了读者对画面的理解,深化了读者的审美意识,由单一的人体欣赏上升到对人体美的艺术欣赏,从而加强了读者对图文版图书的阅读兴趣。 《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术丛书》同样有着自身的特色。一套画作赏析文卷,既具专业性又具大众化,既申述了编撰者个人的审美观念,又提高了普通读者的审美情趣——做到文学与美术联姻,文学与艺术共生共扬,文学艺术与大众读者的视觉和心理交融。三卷本,全铜版纸,大32开,三百幅图,十数万文字,版式格局一目了然、通透大气。分别以湖蓝色、烟灰色、彤红色为封面主色调,与黑色的封底及勒口相映衬,显得艳丽端庄,华贵典雅。一套书的封面应该让读者从第一眼就觉得与众不同。
编 辑 出 版 编辑出版的速度也是图书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只有行动迅速才能避免相同模式图书抢在前头占领市场。 在两套丛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就是这样做的。策划方案一经确定,从征集画稿到写作到编辑出版,一条龙流水线,绝不拖泥带水,半年之后新书便推向市场。实践过程中实行由策划引导一切,包括写作,参与合作的作家必须是“快枪手”,写作要求又快又好,质量和速度兼顾。两套丛书出版后,我们特地邀请文化品位不俗的读者和文学素养较高的作家和文学博士先期阅读,以便获悉纯客观的阅读效果。得到的反应令人欣慰。阅读者说:他们一边观图,一边读文,在欣赏画面艺术美感的同时,品味文学的意蕴,并为此而陶醉。 丛书的出版过程中,版式编排,书封设计,装帧印刷,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稍有一点忽略,作为一个策划者和实施者,我每时每刻都有一种“重任在肩”的感觉。优秀的内容与高雅的装帧合为一体,才能显示出图书的品位。图文本图书属于精品类图书,精美的装帧和印刷是它打入市场的先决条件,“精致”和“高档”是这类图书必备的品牌性效应。两套丛书都是以其精美典雅的包装风格获得读者认可的。 综上所述,图文版图书的出版,从选题策划到最后成书,其间经过了一个由艺术到科学,由科学到艺术的过程。一个“艺术”的念头,经历了一系列“艺术”的制作,最后到完成。作为编辑,我所获得的感受可以归纳为:掌握市场信息;具备超前思维;迅速行动。在“迅速行动”中,还包括选定读者、选定作者、把握制作程序这样三个方面。 图书市场日新月异,靠某一门类图书吃一辈子的事再也不会有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编辑和一个合格的出版者,必须加紧学习,更新知识,掌握信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任重而道远,但是一定得走下去。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出版社)
(ID: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