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出版科学》汪季贤
从《出版科学》试刊的1986年起,我就与《出版科学》结下了缘分,这个缘分一直持续了十多年。看到《出版科学》办得越来越红火,我和它的其他读者一样,都感到非常欣慰。
一、我所知道的《出版科学》 《出版科学》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湖北省编辑学会主办。1986年试刊,过了七年得以在1993年复刊,1993年至1999年,以内刊和内部资料形式出版,到2000年成为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 据我了解,《出版科学》的办刊宗旨是: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它发表了大量总结介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经验的文章,在促进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独到的工作。 创刊以来,就以高质量和创新在同类专业刊物中显示了自身的特色,在出版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46篇文章被《中国编辑研究》(1977~2000)年刊采用,有十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这是和《出版科学》的编辑与领导的努力分不开的。
二、我看《出版科学》 《出版科学》从创刊至今,编辑部都给我邮寄刊物。我对《出版科学》的感情就是在这些年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我想以2002年全年的《出版科学》为例,谈谈我读《出版科学》之后的感受。 1.每一期的卷首语,既是刊物的主题思想又是对出版科学发展趋势的指向。如2002年第1期的卷首语是《让出版科研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第2期是《重视出版业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第3期是《加入WTO后政府如何管好出版》,第4期是《新闻出版与文化安全》,增刊是《借助于出版科研的云梯》。 在第1期的卷首语《让出版科研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中,作者写道:“科技进步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作为科学技术范畴之一的出版科研,要不要转化为出版生产力,能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如何将出版科研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作者提出了具体的努力途径。“出版科研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走在发展的前沿,甚至还要有所超前。出版科研人员应当成为出版改革与实践的参与者,要关注出版业的实际问题和前沿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对于实践问题的认识,为出版决策提供直接的咨询,使科研成果成为制定政策的先导。实际问题的解决,就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表现。”作者借此文为出版科学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又如在第3期的卷首语《加入WTO后政府如何管好出版》中,作者前瞻性地指出:我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出版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在要根据WTO的规则,提出变革和调整的任务。加入WTO表明我国政府已经承诺自己的行政行为将接受WTO规则和机制的约束与监督,因此管理不是被削弱了,而是加强了。管理还不是目的,我们的政府应当通过切实转变职能,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来驾驭加入WTO之后的复杂局面,从而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更大繁荣与发展。”这些有理论水平和指导意义的卷首语,已经成为《出版科学》的显著特色。 2.双名栏目,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出版科学》中的多种双名专栏,例如《专论·特约稿》《编辑学·编辑工作》《出版学·出版工作》《编辑史·出版史》《数字技术·多媒体·网络出版》等,是《出版科学》的又一特色。这种双名专栏,既重视了理论又注意了实践。 如在2002年第2期《编辑学·编辑工作》这个栏目中,既有探讨编辑学理论的文章,如《编辑基本规律新探》《还是要重视方法论的研究》《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雏形》《关于编辑活动的优化问题》等,又有总结编辑工作实践的文章,如《图书出版的舆论引导》《新闻出版类部分核心期刊编辑格式的调查研究》《科普图书出版的困惑与思考》《论编辑的市场意识》等。这样的设置使得《出版科学》的内容充实,具有学术性,也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刊物以自己的独特和不可替代性,立足于期刊之林。
三、我对《出版科学》的期望 建议拓宽《出版科学》的内涵和外延。与出版相关的出版经济、出版管理、出版金融等,既与国际出版接轨相关,又是目前出版界急需探讨的课题,要纳入办刊人视野,组织高质量的文章,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三联书店) (ID: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