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关于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讨论范 军摘 要: 编辑活动基本规律是编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编辑学科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二十多年特别是近五六年来学术界关于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探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以期对今后编辑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编辑理论 编辑活动 基本规律
编辑规律无疑是编辑学基本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有研究者认为,所谓科学研究就是规律研究,编辑学理论研究实质上可说就是编辑活动的规律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编辑学界已把规律问题纳入研究的范围之中,就什么是编辑规律、有哪些编辑规律、规律与本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编辑规律如何分类和分层、研究编辑规律有何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到世纪交替之际,关于编辑规律的讨论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近几年,人们不再满足于编辑规律一般性的争论,而是把目光聚焦在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用语有差异,但实质差不多)。专家学者纷纷从哲学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文化传播学、编辑社会学、信息科学等多维视角,运用多种理论与方法展开研讨,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梳理总结有关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无论是对规律研究本身的深化,还是对整个编辑学理论建设的推进,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哲学视野中的编辑活动基本规律 规律本身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等角度讨论编辑活动(有研究者径称编辑,或称编辑劳动)的基本规律,就成为人们首先的、必然的选择。有些老一辈学者如林穗芳、向新阳、徐柏容、邵益文等主要是从哲学角度展开研究的。一些中青年专家也加盟其间。这可以说是编辑基本规律研究方法的主流派。其他学者虽运用了别的理论和方法,但也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哲学认识论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 林穗芳早在1987年乌鲁木齐编辑学研讨会上就提出图书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为基础,组织、选择、加工稿件以供出版。”(载《出版发行研究》1988年第1期)作者的这篇题为《图书编辑工作的本质、规律及有关问题》的论文后收入中国出版科研所编的《论编辑和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作者2002年在《出版科学》第2期撰文《编辑基本规律新探》,由对图书编辑基本规律的探讨发展到对涵盖各种媒体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研究。他把编辑的基本规律表述为:“在为作品的内容向公众传播作准备的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用户之间的供需关系的矛盾在全面而准确评价的基础上依照质量第一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加以调节和解决。”这里,作者运用的是矛盾分析法。他认为,编辑是传播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作品传播过程存在许多矛盾,集中表现为作者和读者/用户之间供需关系的矛盾,读者对作品的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文章把解决精神产品的供需矛盾作为探讨编辑基本规律的切入点,提出一家之说。在他看来,“基本”有“根本的”“主要的”意思,基本规律体现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事物发展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是从全局考察得来的,具有普遍性,是最高层次的规律,最好归纳为一条,其他规律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此处顺便提及黄治正在《图书编辑学》(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中,也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统一作为图书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因未上升到普通编辑学范畴,就不再赘述。 向新阳一直不是一般性地提编辑工作,也很少提编辑活动,而是提“编辑劳动”。他在《编辑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提出编辑劳动的三条规律:一是编辑劳动实践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统一的规律;二是编辑劳动实践与社会文化需求相统一的规律;三是编辑劳动实践与精神文化产品内在要求相统一的规律。2000年第1期的《出版科学》有作者的一篇文章,题为《浅论编辑劳动及其主要矛盾》。2003年,他又在《出版科学》第4期发表的论文《编辑劳动规律漫议》中,对编辑劳动的基本规律作了新的表述。他认为以前讲的三条编辑规律,揭示了编辑劳动与相关事物本质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除了第三条略有涉及,其他都没有明确揭示编辑劳动内部本质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基于此,他从分析内部本质关系入手,指出精神文化生产的个性自由与精神文化产品社会化矛盾统一规律是编辑劳动的基本规律,是从所有编辑劳动形式中归纳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共同规律。其主导作用是规定编辑劳动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规程。作者把这一条规律作为编辑劳动的第四条规律,也是基本规律提出来。可以看出,作者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论色彩。这里的“编辑劳动”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实践论意义的编辑哲学概念。 与向新阳有些近似,蒋广学也是提“编辑出版劳动”。他在《编辑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的绪论中,这样概括编辑出版劳动的本质:“编辑出版劳动是社会化的、扩大的著作劳动形式,它兼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属性,但本质上是再生性精神生产的劳动,是将学者变成作者并以新的精神力量创造作者的劳动,是将一般人变为读者并将其带入新的精神境界的劳动;这一劳动作为社会劳动的特殊形式,也体现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社会主义中国,以先进的排印及出版技术为手段,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便是当代编辑出版劳动的本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谈编辑出版劳动的基本规律,但是以“编辑出版劳动是写作劳动的社会化形式”这一命题为元点展开的论述,其实间接涉及到对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 胡光清是比较早关注编辑规律的专家。他把“编辑实践”作为编辑学的中心范畴进行研究。在《关于编辑实践的若干规律性问题》(见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论编辑和编辑学》)一文中,作者从制约编辑实践发展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即编辑实践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编辑实践与生产承受能力的关系,编辑实践与书稿内在要求的关系。文章运用矛盾分析法揭示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徐柏容在《什么是编辑规律》一文中评介学界关于规律的认识,就是把胡光清的上述观点作为一家之言的。 与向新阳、蒋广学、胡光清略有不同的是,仝冠军虽也是运用哲学的思想方法来研究编辑基本规律,但使用的武器是价值论。他在《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载《出版科学》2003年第3期)中明确提出:“价值判断与规范化是编辑活动的本质。”“对客观现实的创造性把握是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有两层意思:编辑活动的对象是客观现实,编辑主体是媒介现实的创造者。由这个基本规律可以派生出编辑活动的两个普遍规律:相互作用规律与目的性规律。它们是对基本规律的补充。作者认为,要探讨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首先要解决对编辑概念的界定。编辑事实早于编辑概念而存在。但我们在确定编辑概念时往往忽略了原始编辑活动的存在,表现就是从现代职业编辑的角度去规定编辑活动的内涵和外 延。作者正是从编辑概念的本质特征研究出发,进而探讨编辑基本规律的。他认为,把“选择与加工”作为编辑活动的本质是不准确、不清晰的。“价值判断”比“选择”内涵更丰富,更能体现社会环境对编辑活动的影响。而“规范化”较之“加工”,更能明确地指出编辑活动有自身的一套标准,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厘清了编辑活动的本质,而规律是本质的关系,作者就不难得出自己对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了。 邵益文是在清理旧账的基础上开始他的编辑活动基本规律探究之旅的。在《关于编辑活动规律的探讨》(《出版广角》2002年第4期)一文中,他回顾和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编辑规律讨论中的各种观点,主张研究编辑活动规律既要解决定性问题,即什么是规律;又要解决定位问题,即厘清学科层次的定位和规律层次的定位,要在普通编辑学的层面上考虑编辑规律,同时要重点讨论涵盖多种媒体活动的基本规律。从分析编辑活动的矛盾入手,他认为主要矛盾是编辑和视听者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一矛盾的运动形式反映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就是:编辑根据一定的原则,以众多的精神成果为基础,用优选、优化为手段,生产新的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视听者的需要,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这个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作者简称为“二优律”,也就是“优选、优化规律”。这比起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三个统一”的编辑规律观有了很大发展。在《研究编辑劳动 揭示编辑规律》(见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论编辑与编辑学》)中,邵益文曾把编辑劳动的特性概括为三个统一,即“总体设计与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统一,催生与把关的统一,学与用的统一”。并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编辑劳动过程中各种关系最集中、最本质的表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规律”。 (ID: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