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需要“三管齐下”王栾生摘 要: 网载信息规范化是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业情报人员、网站编辑和全体网民的协同努力。制定科学适用且动态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标引标准,促使网站编辑人员的“编辑化”和造就大量的专业人才并向全社会普及信息加工知识,是我国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 网络信息 信息加工 网站编辑
所谓网载信息,即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发布的各种信息,本文主要指除专业数据库以外的各种网站上通过数以亿计的网页承载的信息。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即依据相关标准通过有力措施使互联网承载的信息“有序化”,以便人们有效利用。 互联网以其承载的浩瀚信息实实在在地把人类推向信息海洋之中。由于种种原因,互联网在极大地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其内容的杂乱无序也常常使人们面对日益增长且瞬时变化的海量信息望洋兴叹。搜索引擎变“推给你看”的被动接收为“我要看”的主动获取,犹如一只帮助人们遨游信息之海的“方舟”。但由于网载信息分类体系不合理或不统一、搜索引擎只搜索网页表面而顾及不了网页属性等种种缺陷,人们仍然无法快速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网络文化阵地逐渐巩固和网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网载信息的规范化建设应当成为我国现今文化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检索,网载信息规范化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综观相关文献,学者们或从图书文献情报专业的角度探讨如何收集网络信息作为“馆藏”,或从《中图法》角度讨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构建,或面向企业研究制定网络信息组织的标准;信息产业部科技司也于2001年12月5日正式批准成立了“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工作组” [1]。然而几年过去,网络信息的“垃圾山”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好转。究其原因,除了互联网技术尚需进一步成熟、人们的网络观念有待不断更新等以外,在于人们仅仅从图书文献情报专业的角度或网站的角度来关注网络信息的规范和组织。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专业领域的共同协力,除了专业的图书情报文献人员对其分类、标引以外,更需要网站编辑人员(包括网站策划者)对待载信息的质量控制,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网民)的广泛参与。目前这种各自为政、孤军作战的做法,对于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这个巨大“工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镜像”,其网站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相对于一般的综合性网站,互联网上存在着不少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专业性网站,虽其内容浩繁信息量也很大,但由于组织合理,用户可以方便地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因此,本文仅以对我国一般的综合性网站为对象,从图书文献情报学和编辑学角度,对网载信息的规范化问题进行探讨。 一、制定科学适用的网络信息分类、 标识体系是基础 相关研究表明,信息只有通过严密组织和系统化、有序化之后,才能被人们方便地利用。而网络信息的杂乱无序使一般用户无法按照纸质文献的分类体系和方法,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用户还必须同时熟悉各网站自己的分类体系才能较快地检索到所需信息。这将严重地影响着“第四媒体”信息的利用、交换和共享。因此,通过科学的组织使海量的网络信息的分类和标引规范化,是我国网载信息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所谓网络信息组织,即根据内容属性、受众对象及其他特征,将网络信息分门别类地按照一定的体系组织起来并加以统一而规范的语言加以标识[2]。网络信息组织的主要任务,首先需要制定科学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使各种内容各有所归;其次需要对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网站所应具有的栏目框架(网站 导航)加以规范;再次需要对各网页的内容指定属性,以便智能化的搜索引擎识别和收集。 科学、实用和动态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是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否则,网载信息的规范化就无从谈起。研究制定适用于全行业、全学科的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实现网络信息科学的分类和组织,准确地利用和挖掘、高效地交换和共享,已成为国家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3]。关于网络信息的分类体系,有学者认为,鉴于《中图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且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应基于《中图法》制定网络信息的分类体系[4]。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种类多样、学科交叉性较强,而且所面对的对象是全社会的网络用户,不可能完全以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聚类和类目设置,《中图法》不适于组织网络信息;应把实用性和易用性放在首位,将自然语言同人工语言相结合,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法[5]。笔者认为,《中图法》毕竟是经过众多文献情报的专家学者长期努力才研究成功的科学的文献分类体系,且已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很好的社会基础,应充分吸收其成熟成果;同时应结合网络信息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网络信息用户的科学、实用和动态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这是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所谓科学、实用和动态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首先要切实面向网络用户,要充分考虑网络用户的特点。由于网络自身固有的特点导致网络信息用户具有与传统文献用户不同的特点,因此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既不能没有严密的学科分类,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分类,应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上,扩展学科以外的各方面信息,使其具有学科性和逻辑性的统一。其次要做到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要使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既要有相对稳定的框架结构,又要留有充分余地,以适应飞速激增的网络信息扩展的需要。如根据各网站的学科或行业属性规定其必须具备的栏目及其主题标引语言,对各类型的网站,在分类时应注意把通用的必不可少的属性内容作为第一、二级主要目录,把各网站的特色内容作为特色栏目或补充项;第三级及其以下的栏目甚至可让各网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归类和标引。同时,对各网站主页的基本项目必须加以规定,如规定各网站的主页都必须明显标出其现实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等;每个网站都必须具有本站导航栏目;各新闻消息类网页均应在文本中标明其原发时间以便日后检索利用,等等。 二、实现网站编辑人员的“编辑化”是关键 长期以来,人们不停地往网络里倒东西的结果使它包含了大量重复、过时或零乱的数据,因而使网络成了一座“垃圾山”。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和笔者的网络检索实践,网载信息杂乱无章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标项漏缺、信息目录分类混乱和信息内容缺乏“属性”等方面。网载信息杂乱无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网站编辑人员的素质偏低:不少网站的编辑人员每天只是“复制”和“粘贴”地上载“信息”,而对所载信息缺乏必要的编辑(质量把关和信息的规范加工)。因此,要使网载信息规范化,必须使网站编辑人员尽快“编辑化”。这是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所谓网站编辑人员的“编辑化”,是指用编辑学原理武装网站编辑人员,使其能够熟练掌握传统传媒编辑操作技术,并创造性地应用于网 络信息的编排加工之中。 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运动(信息的开发生产、传播和利用等)将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的主要“能量”: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生产出的大量信息,都要通过信息加工者(编辑者、图书文献情报加工者等)的“优序化”处理,才能进入传播得以“公之于众”,进而被人们接收;经过人脑的“智化”,信息才能被利用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人们借此开发、生产出新的信息,再经信息加工者的“优序化”,进入新的传播……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文明伴随着信息的运动不断得以发展和更新。由此可见,信息加工(信息加工者根据相关标准对信息的“优序化”)是信息运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信息加工者的优序化操作,信息就无法运动,即使靠先进的传播技术把未经“编辑”的 信息勉强"公之于众”,只能给人类造成更为严重的“信息污染”,最终将阻碍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浪潮和越演越烈的信息激增,人与信息的矛盾是信息社会中的一个基本矛盾。如果说保持物质领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精神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人与信息”的关系。信息加工者在协调人与信息的矛盾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或曰“把关”的地位,是人与信息之间的“中介” [6]。但是,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使得信息传播过程由“作者—编辑出版者—读者”变成“作者—读者”,“发表自由”使信息传播跳过了编辑出版这一传统传媒中至关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尽管如此,实质的“编辑”仍将不可替代,而且其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在网络传播时代,如果对网载信息杂乱无序现象听之任之,或任由网民往网上“灌水”“打铁”,不仅不利于网络文化的净化,也不利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更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光大。网络信息必须得到有效控制,然而,仅靠图书情报专业人员从已载的浩瀚网络信息中去采撷、分类和标引,则难以适应人们对网载信息的需求,而且这样永远只能是对网上已载信息的被动跟进;与其被动地对网上已载信息进行加工,不如先从“入口”处就主动地对网上待载信息把好质量关。这样,既可以方便人们对网载信息的即时利用,也可大大减轻图书情报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网载信息规范化的速度和效率。对网载信息从入口处进行“把关”,最重要、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力量非网站编辑人员莫属。除了专业的图书文献情报人员以外,网站编辑人员是网载信息规范化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因此网载信息的规范化必须依靠各个网站的编辑人员自觉地、及时地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做好待载信息的初步加工。这就要求网站编辑人员不仅要熟练使用不断翻新的网页编辑软件,也要掌握编辑学和图书文献情报学等与信息处理相关的专业知识,逐步实现“编辑化”。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网载信息规范化的需要。 虽然前几年曾盛行过一股传统传媒编辑进军网络之风,但是目前我国网站的编辑人员普遍“编辑化”程度仍然较低,与网载信息规范化的要求相距甚远。网载信息的种种无序现象即可证明这一点。因此,加速网站编辑人员的“编辑化”进程,应当成为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三、培养人才和提高网民素质是保证 当前全球范围内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网载信息的规范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保证,同时有赖于广大网民的信息规范化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网站编辑人员的“编辑化”程度以外,加速培养专业人才和向社会普及信息加工知识,在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做好网站编辑人员的培训工作。根据目前我国网络信息的实际情况,可推行网站编辑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不同种类或不同性质的网站,都要按照规定配备相当数量的专业网站编辑人员。经过严格培训,在保证必备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上,网站编辑人员除了要熟练使用建立网站、制作网页和上载内容等所需的软件和技术以外,还必须牢固掌握编辑学的基本理论和传统传媒的编辑操作技术,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其次,要在高校相关专业(如编辑出版、图书情报、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中增设网载信息规范化的相关课程,使这些将要在与网络信息相关岗位上工作的大学生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并使网载信息的规范化操作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这样,就能为我国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造就大量的、持续不断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后备军,以保证我国网载信息规范化程度的持续提高。 同时,要向全社会普及信息规范的知识,提高广大网民的信息规范意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进入出版印刷领域,学界曾倡导编辑排版一体化和情报加工与文献编辑一体化。这两个一体化有效提高了我国的信息加工质量。目前,从网载信息的实际需要看,应该在提倡前两个一体化的同时,提倡第三个一体化——信息生产和信息加工一体化。从图书文献情报学的原理讲,标引与检索是一个互逆的过程, 正确的检索语言是沟通标引人员和检索人员双方思想的桥梁,只有标引人员与检索人员所表达的“语言”一致,才能顺利实现文献检索满足用户的需求[7]。标引者作为检索者进行工作,或检索者作为标引者进行工作,将更有利于网载信息的规范化。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加工能力应成为人的基本能力,信 息加工方法也应当成为现代人的第一工具。笔者曾倡导学者编辑化,即向全社会普及编辑(信息加工)知识[8]。如果编辑(信息加工)工具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掌握,将会更有利于网载信息的规范化建设。因此,向全社会普及网载信息规范加工的知识,也应当成为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成立网络信息资源的相关机构,负责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指导工作,加强对网站的监督监管,更新观念,以传媒的理念、完善的立法和经济手段管理网络,也是网载信息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3]张明盛. 网络信息组织标准现状、应用技术与展望(相关链接).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3(11) [2] 张新民,郑力,梁战平等.网站建设中的信息组织与构建.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3) [4] 贺定安. 编制《中图法·网络信息分类表》的构想.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3) [5] 刘延章. 关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 [6] 王栾生. 信息社会编辑的地位和功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7] 滕武山. 试论科技文献标引和检索的相关性. 中国信息导报,1997(1) [8] 王栾生. 试谈编辑“学者化”. 编辑学刊, 2000(1)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ID:6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