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美术编辑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刘福珊
市场竞争是产品竞争,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竞争。就图书出版而言,一本新书上市能造成多大影响,占有多少市场份额,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除了选题与市场及读者需求等因素外,书籍装帧设计的优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图书生产过剩、选题大量重复的今天,市场竞争早已证明了书籍装帧的特殊地位。市场竞争也对美术编辑的专业素质、市场应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多年来,美术编辑大多是学习绘画专业或绘画爱好者转为书装设计的,学平面设计的不多,书籍装帧设计专业出身的更是凤毛麟角。在计划经济年代,“先天不足”的美术编辑们尚能平安度日。改革开放后,不论绘画艺术,还是平面设计艺术,从观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籍装帧设计也从单一的封面设计逐渐转为现在的书籍整体设计(从图书策划就开始参与,到图书的开本定位、内文版式设计、印刷工艺、用料、装订方式以及宣传策划等整体设计)。这期间,有的美术编辑很快将拿画笔的手移到电脑键盘上,掌握了现代平面设计常用软件的操作,完成了从纸上画墨稿传统落后的设计手段到用电脑完成书籍装帧设计的转变。他们吸取了现代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分割、包围、限定、色彩设计、图形设计(创意)、页面设计、字体设计组合等诸多先进的平面设计理念,并与中国文化(文字)相融合,悟出了“绘画是感性的”、“设计是理性的”、书籍设计是在混沌(感性)与秩序(理性)之间寻找规律和感觉的新思路。我国现在的书籍装帧,从设计制作、印刷工艺、材料到装订水平,已有了质的飞跃。有许多书籍设计佳作与发达国家的书籍设计相比,毫不逊色,并已自成风格。但也有不少美术编辑没有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平面设计专业知识与技法,也没有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文化需求和视觉语言的品味早已今非昔比,从而导致其书装设计作品一直走不出陈旧的视觉阴影,书装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必然会影响到美术编辑自身的收益和心态。 书籍装帧设计是一项视觉平面的命题创作工作。好的书装设计,它是内容的补充而不是内容的复述,尽可能表现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提供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但要做到这一步并非易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怎样尽快提高专业素质,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适应市场、搏击市场的一种创新活动,以体现美术编辑自身的价值,是美术编辑要面对的新课题。 在市场的压力和作用下,这些年美术编辑队伍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的改做文字编辑;有的走上社会干起了自己一直热衷的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有的离开出版社后,以个人工作室的形式继续从事书籍装帧、广告、包装等平面设计;有的走进了学校,以老师的身份向莘莘学子传授书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使社会分工更科学、更精细,职业多元化的格局自然产生。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市场变化选择能发挥自身最大优势的职业。美术编辑这一群体处于动态的新旧交替之中,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说是好事,它能使这个队伍保持活力。 国外出版社没有美术编辑这一职位(出版社设美术编辑惟我国独有),他们的图书和广告策划、设计都是请各种设计公司或名设计师来执行。20世纪末我国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平面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在市场这个大平台上,他们与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公平竞争。如果说五年前代表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还占有相当优势的话,那么三年前这一格局已被打破,现在市场上很多高水平的书籍装帧设计,都出自这些设计师之手。虽然美术编辑目前还没到像设计公司的设计师那样,不思进取就没饭吃的地步,但如果美术编辑的眼睛还被“正规军”优越的牌子所遮挡,不要多久美术编辑的称谓逐渐被人们淡忘不是没有可能的。而在那些设计师身上,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对市场了解把握的程度是目前一些美术编辑所不及的。他们的艺术创造,已从一种职业技术衍生为一种文化服务产业。 美术编辑的工作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从视觉艺术上最能体现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意识,这方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美术编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他们对书籍设计的理解和创新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并大胆地运用于创作实践。他们的书装作品从视觉语言上大大丰富和升华了图书的内涵。大批装帧精美图书的问世,为出版社创造品牌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有些出版社的美术编辑的处境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可能有自身的原因,也可能与“环境”有关),在设计过程中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干扰和影响,许多美术编辑长期难有真正创作的机会,经常充当的只是一个执行别人意图的电脑操作员的角色。美术编辑面对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美术编辑除了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不断舍弃旧的设计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深入了解和把握市场外,还要与相关各方多沟通交流,协力各方将书装做到最好,来不断改善自己的设计环境和扩展艺术创作空间。 (作者单位:武汉出版社) (ID: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