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与历史同行读《出版与近代文明》一书有感周 洁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封,475001) 近日,尊师推荐王建辉先生所著《出版与近代文明》一书于我,该书2006年4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发行。认真拜读之后感觉篇篇不乏惊人之语,字里行间演绎着历史的厚重,主线分明,辅线浮显,细节之处分外动人。书中汇集了作者41 篇论著,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编辑、出版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近代出版史发生演变的过程。既有顶峰的辉煌,又有低谷的无奈;既有进取的冲锋呐喊,又有退却的求生之愿。作者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为我们描绘出由一个个人物、一部部著作、一桩桩事件所组成的近代出版史百年画卷。从序言到后记细心梳理之后,“出版事业已经并且还将与历史同行”的结论跃然纸上。 1 近代出版与近代社会的一致性 对于近代社会,人们有清晰的界限划分,即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历史。而对于近代出版从何时开始,业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19世纪以来中国遭遇从来没有过的大变局,给中国社会以从来没有过的大影响。中国近代出版业从19世纪中叶起步,在近代中国,几乎所有政治事件都可以从出版活动中找到踪迹,而是否能顺应社会变革往往成为出版业进步的政治标尺。 《出版与近代文明》从近代文明史的角度将出版史与近代史尽可能地贴近对比,使读者了解到出版与物质文明密不可分,与近代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与近代新思想的传播相辅相成。未读此书不知出版功之丰,任之重;读过此书,方知近代社会不可无此君,不可轻此君,文明程度当可以此君之兴衰“衡量之”。正如作者所言,中国出版的近代化历程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相适应,两者的过程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大过程中的小过程,指向是一致的。 2 出版是创造的文化活动 《出版与近代文明》一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出版是创造的文化活动》一文。以往也曾看到过一些论及编辑的重要性,提倡尊重编辑劳动之类的文章,也知道台湾作家林海音曾坦言:“编出好东西也是一种创作。”但是将编辑出版提高为 “创造的文化活动”则实属首见。 中国学者刘仲琳提出:“创造是赋予新而和的存在。”以此而论,编辑出版是赋予新而和的文化活动。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在今天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文化活动则是在近代出版中实现的。人们常将组稿活动作为编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组稿的过程就是编辑创造文化活动的过程,运用创造学的观点,就是“对已有要素进行新组合,发现美并实现美的过程”。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一直是近代出版的生命线,从宣传新思想的反帝反封建到西方思想的引入,从宣传新文化的“五四”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从出版新教育读物到民俗读本、大众报刊,从编辑新词典到新文集、新兴出版物,这一切无不透出新学。由此看来,近代出版业要继续发展必须也只能走一条创新的道路。 只有新还称不上创造,出版在近代的另一个表象是“和”。与时代“和”、与作者“和”、与读者“和”,和谐奏出了近代出版的最强音。与时代“和”——出版一直与时代同步,超越政府走在文化运动的最前沿,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与作者“和”——常有作者说自己的著作是与编辑合作而成的,许多作者也是由编辑发现造就的。如果说与时代“和”与作者“和”成就了近代编辑出版的创造性,那么与读者和则促使这种创造最终成为创造文化的活动。为数百万中小学生出版新教材,为亿万同胞出版数百万册抗战读物,为新文化运动出版数百种期刊,为宣传共产主义出版违禁书籍,这些都一一走进了读者的视野,迎合了大众的心声,也构成了近代出版的文明。 3 新颖独特的写作方法 《出版与近代文明》的作者称自己既不是纯粹的学院派,也不是纯粹的行业派,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种近代出版史研究类型。这一类型的研究者,既有从事出版业多年的丰富经历,也有从事其他学科纯学术研究的多年追求,汲取了学院派的理论分析和行业派的准确翔实。作者采用了四个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成果。这种出版史研究和出版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研究格局,使我们看到了研究者另类的研究目光,也许可以称之为第三只眼看近代出版。其一,出版史与思想文化史的结合。作者是历史专业科班出身,其博士专业修的是近代思想文化史,史学的学术修养自不待言,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打通了出版与史学的界限,以扎实的史料、宽阔的视野阐述了近代出版的浮沉,自然给人以新颖、可靠、有理有据、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二,经验与学术的结合。作者身居长江出版集团高职,不仅具有二十多年的出版经历和经验,又有较高的学术修养。此次结集出版,使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墨知晓了近代出版史研究的现状,了解到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其三,点与面的结合。近代出版史由无数个点组成了90年的面,其中最亮的点,一是作为出版中心的上海,它领中国出版之先,新思想、新文化、新出版由上海传向全国;二是居出版业重中之重的商务印书馆,它长期占有中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作者以此来剖析近代出版史,无疑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其四,图与史的结合。作者称受左图右史的影响,文中尽量配以图片,行文中力求简洁平白。通篇读后,果然轻松活泼,没有一般史类书本的沉重,反倒是多了些趣味。全书共41篇文章,配有插图81幅(以整体图像计),除去后部谈及编辑体会的12篇文章外,几乎篇篇有图。图像包括早期的印刷出版场所、出版机构旧址、书籍封面、重要文稿以及老出版人的肖像等,使读者更直观地贴近历史,加深了对文章的解读。 通篇阅读之后,我个人认为,或许作者是考虑到合理占用版面,也或许是小试牛刀尚有大刀阔斧在后,有些篇目仍可添加与之匹配的图片,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当代中国出版》可加入《著作权法》封面,也可用地方志的印证手段,为商务内部管理诸篇论文增加稿签、汇款账面、工薪表、内部大记事等图像。这仅仅是受作者启发后的一点小小的想法。 (《出版与近代文明》,王建辉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定价58元。) (收稿日期:2007-05-04) (ID:1051)
|